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教育社會學
Sociology of Education 
開課學期
102-2 
授課對象
學程  中等學校教育學程  
授課教師
薛承泰 
課號
EduTch5103 
課程識別碼
P01 U008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備註
非教育學程學生可修-限7人,教育基礎課程,新聞203室。
總人數上限:6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22EduTch5103_soced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教育作為一個籠統的概念,人人有經驗、個個有話說,過去幾年來討論教育改革者多如牛毛,這種百花齊放對社會帶來「啟蒙」與「多元觀點」,但也由於對教育現象與問題之詮釋歧異,民眾反而不知所從,政策的擬定也相當困難。過去二十年來隨著社會開放,校園中興起學生自主與教授治校之類的聲音,而在另一方面校園暴力與脫軌失序事件層出不窮。這些現象說是「轉型」或是「陣痛」或許都不是重點,比較令人困惑的是,這些現象大部分發生於戮力於「鬆綁」、「教授治校」與「學生為主體」的改革之後,並且經過額外投入數百億(五年五百億)的經費所看到的「成果」!?雖然教改與脫序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我們卻不得不去思考,這究竟是社會朝向民主開放所產生的過渡現象?是台灣社會力的長期以來的斲傷與衰敗?還是一批精英藉由改革來搶奪利益?不論答案會是什麼?人們仍憧憬一個新的社會秩序而不斷地嘗試突破現狀。

在台灣幾乎人人有受教育的經驗,或因為關心子女教育而產生許多的看法。因此,大家常把這些長期累積且刻骨銘心的記憶,濃縮到談論的時間點上,並且對未來的教育做出建議;有人主張教育繼續鬆綁,有人追求卓越,有人強調弱勢機會,當然也有人認為教育資源不足才是關鍵,…等。二十年前如此,今天這些仍是議題!人們在談論問題時往往失去時空脈絡上的特色與意義,導致人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而大家選擇自己愛聽的曲調,改革的步調也會失去精準度。

例如,民國103年「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對於從義務教育9年延長到12年,以免試升學來減輕學子的升學壓力,讓學生能朝向適性發展,不要將時間都花在準備考試上,還有,免學費讓家長們減輕經濟負擔,多數人對以上的論點是樂觀其成的。然何以到目前為止,仍有許多批判之聲呢?原來,大家已從關切升學機會,也就是從「有沒有機會進高中」轉移到「進入什麼樣的高中」,說明白一點,多數人關切的是,進什麼樣的高中就可能進什麼樣的大學!

教育社會學雖然也關心類似的問題與現象,跳脫出一般人的經驗與泛泛而談,試圖找尋出了軌跡,衍生出學術性的論述或理論,是最大的差異。

從十九世紀中頁開始,教育開始脫離私人、宗教或特權階級所專有,發展公眾教育也就逐漸成為國家的責任;這一百多年來,不僅產生所謂的「受教權」普遍性概念,人民的受教權也列為憲法所保障的「自由權」之一,甚至教育預算也成為人民權益與國家發展的標竿。教育與國家的關係是越來越密切了,國家與人民如何發展或改革教育?自然就成為社會科學主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社會科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指出社會的「不公」(inequality),認為需要透過批判(尤其針對權力),促成多元觀點,才能釋放出社會力來,使社會在多元與包容的情形下,減緩不公的現象,而所謂的民主與自由的價值、或是公民社會的形成,不都是如此來的嗎?尤重要的,「批判」雖是知識分子的專長卻不是任何人的專利,如果自己的作為才是「批判」,他人的批判則是「反動」,這不僅是雙重標準,也成為了權力的化身。教育的主要目的,何嘗不是在傳遞優質價值與文化,最終目的,無非在解放個人的潛能,創造多元社會與文化。其實台灣的教育發展已有五十年的經驗,教育環境時刻都在改變,如果缺乏明確的目標與具體可實踐之作為,稱不上是改革(reform);過去二十年號稱的「教改」,口號多投資更多,目標空泛,具體可實踐之作為更不如預期。

當然,不論是參與教改或研究教育並不是教育學者獨有的職責,也是社會學或更廣義的社會科學的主要課題之一,但是社會學所關心的議題和教育學者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教育有三大研究課題,一為教育與社會國家發展以及其它制度間的關係,這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教育;二為教育的實質內容與方式,也就是談教育行政、教學方法與師生關係,屬於微視面的範圍;三將教育視為一種社會現象,強調教育與社會不平等的關係,包括探討社會族群的教育機會與教育資源的分配的問題,以及教育與社會階級的關係。這門課強調第三類,並涉及部份的第一、二類。本學期重點則包括:1)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與理論 2)教育、人力資本與勞動力 3)教育與社會不平等4)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等議題。講述的順序,將從我國的教育發展、社會環境、教改現象談起,再來探討當前的相關理論。 

課程目標
1.瞭解教育社會學的基本理論,以及中西教育觀點的差異。
2.關心當前教育發展與現象,培養學術論述與分辨能力。
3.用心 
課程要求
本課程的設計以大學部學生為主要對象,上課方式以研讀相關領域中的分析、論述與研究論文為主,同時重視課堂上的討論,環繞當前教育現象與過去二十年教改做為;希望藉此將學術與現實做某種層次的結合,也希望同學去關心當下社會所發生的狀況(尤其是教育相關現象),這是本課程的一個重要期待。由於同學可能來自不同科系,經驗與專業訓練均較多元,為了在課堂中先營造與多元觀點,要求同學以2-3人為一小組,選擇一專題蒐集資料,並於學期的後半段與其他組同學分享成果;同時,每一位同學均須針對所選之專題撰寫一份評論。因此,本學期將有一份個人評論,一份期末團體資料簡報(包括書面與口頭報告),以及一次期末考試。三次成績所佔比例,將在選課完成後參考全班同學意見再做決定。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備註: 上課前一小時(社會系315研究室)與下課後 
指定閱讀
嚴長壽 (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天下文化出版.
賴慈芸譯 (2004) (David L. Kirp 著). 搶救大學:都是行銷惹的禍.天下雜誌出版.
張善楠譯 (2008)(Derek Bok 著)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門課.天下文化出版.
樂為良譯 (2001)(Michael J. Sandel)正義:一場思辯之旅.雅言文化出版. 
參考書目
推薦參考書

羊憶蓉 1998 教育與國家發展 - 台灣經驗。桂冠出版。
羊憶蓉、林全等 1994 台灣的教育改革。台灣研究基金會叢書,前衛。
李錦旭(譯)資本主義美國中的學校教育(原著Bowles and Gintis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桂冠出版。
林生傳 1996 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康寧 1998 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周祝瑛 2004 誰開了教改的玩笑?心理出版社。
陳奎喜 1990 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喜主編 1998 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夏林清主編 1998 教育改革:理念與實踐。應用心理學 第一期 台北:五南。
孫震 2007 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台大出版中心。
楊瑩 1994 教育機會均等 --- 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姜添輝 2002 資本社會中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
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潘慧玲主編 2004 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出版。
劉慧珍(譯)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原著Randall Collins 1978 The Credential Society)桂冠出版。
薛承泰 2004,十年教改為誰築夢?心理出版社。
戴曉霞 2000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揚智文化事業。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2005 教育社會學。巨流圖書公司。
譚光鼎 2011 教育社會學 。學富文化。
Karabel, J. and A.H. Halsey. 1977.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rn, Christopher J. 1993 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Schooling: An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3rd e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平時與作業 
30% 
 
2. 
分組報告 
35% 
可視狀況調整 30-35% 
3. 
期末考 
35% 
可視狀況調整 35-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7  教育社會學導論:知識份子與教師人格養成
請閱讀 正義與教育應該不一樣 
第2週
2/24  臺灣的教育現象
請閱讀 正義與教育應該不一樣 
第3週
3/03  了解教育主體:人口變遷與教育發展 
第4週
3/10  教育社會學的發展 
第5週
3/17  教育社會學的觀點與研究方法 
第6週
3/24  教育社會學觀點與理論(一) 
第7週
3/31  教育社會學觀點與理論(二) 
第8週
4/07  教育社會學觀點與理論(三) 
第9週
4/14  期中報告 
第10週
4/21  教育社會學理論(四) 
第11週
4/28  教育階層化 
第12週
5/05  教育與階層化研究 
第13週
5/12  勞動力與人才培育 
第14週
5/19  教育發展的國際比較 
第15週
5/26  期末考 
第16週
6/02  端午節 
第17週
6/09  期末報告與討論
連同6月16日共兩周
學期成績